《贵州日报》整版聚焦 | 数说“贵州民政这五年”

数说“贵州民政这五年”
目前,全省共认定监测低保边缘家庭成员35.6万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17.9万人。连续6年实施低保提标,目前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778元/月、6818元/年。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随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而提高,普遍达到或超过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1.3倍,全省平均标准达1061元/月、较2018年增长27.4%。创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移民一次性临时救助,共向154.6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3.1亿元。2020年,全省共将183.2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等兜底保障范围,圆满完成“兜底脱贫一批”使命任务。2024年底,全省共将137.8万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和44.4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或特困范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积极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实现对15部门24类数据的常态化共享比对。平台建成以来,共发出预警信息26万余条,经核查主动将2.6万预警人员纳入低保等兜底保障范围,将不再符合条件的994人退出低保。全省共设立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17761人、社会救助服务站2107个。全省共有1052个乡镇(街道)顺利承接审核审批权限,压缩审核确认时限10个工作日。健全防范因疫返贫机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省共救助因疫遇困群众21.5万人次。2024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20元,每人每月达153元。2024年,累计完成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339.49万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304.98万人。深入开展“健康敲门行动”,2024年为12.15万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服务。累计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2个、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1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21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单位76个、国家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1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单位212家、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试点92个。全省已建成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9721所,在校学员75.3万人。推动出台《贵州省养老服务条例》《“十四五”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政策法规,发布《贵州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3版)》。积极争取世界银行3.5亿美元、法国开发署1亿欧元联合融资贷款贵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争取中央资金4.4亿元,累计建设1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1.2万张家庭养老床位,提供2.3万人次居家上门养老服务。全省在运营社区养老服务站1330个、老年助餐点198个。“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3.09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调剂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和省级配套资金共计1.05亿元用于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居家适老化改造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省级先后投入资金13.05亿元,打造标准化养老机构287个,现有护理型床位4.66万张。按每张床位1万元标准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进行一次性建设奖补,每张床位5000元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公建民营、民办养老机构给予一次性运营奖补。争取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2.15亿元,组织动员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群体入住养老机构进行集中照护服务。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目前全省在运营的农村幸福院1010个。常态化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启动支持民营养老机构消防达标行动,省级补贴资金2780万元帮助91个养老机构实现消防达标。自2019年起,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城镇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新增纳入监测摸排和关爱服务范围。2019年以来,连续5次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从1500元/人·月、1000元/人·月增加到1900元/人·月和1400元/人·月。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医保全额资助范围,并参照特困人员享受相应医保报销和医疗救助政策。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8800余万元实施孤儿助学工程,惠及8800余人次。统筹财政资金和慈善资金1652万元,实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惠及3118人次。深入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累计为538名孤儿提供手术治疗,开展健康体检5101人次,组织121名在院重残孤儿进行集中治疗康复。五年来,支持16家儿童福利机构实施优化提质工程,全面提升儿童福利机构养育、康复、教育、医疗、社会工作一体化服务功能和安全防范能力。积极争取2024年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七星关区开展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实施“童伴妈妈”、“慧育希望”、“春晖妈妈”等公益项目,受益儿童200余万人次。支持省孤残儿童康复中心、贵阳市儿童福利机构、遵义市红花岗区儿童福利院等探索“开门办院”,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特教服务4.5万人次。推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体化运行,为困境儿童提供委托照护、日间照料、个案帮扶等服务6000余人次。五年来,累计补助下拨基层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1.15亿元。全省1510个乡镇(街道)、1.8万个村(社区)实现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全覆盖。全省1.4万家社会组织全面完成党建入章、规范入章和章程核准,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章程核准、年检年报、专项抽查、等级评估、教育培育与社会组织党建“六同步”持续推进,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从有形覆盖转入有效覆盖。全省886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实施扶贫项目2421个,参与消费扶贫3.2亿余元,实施项目及捐赠资金共计271亿元,受益贫困人口561万余人。全省社会组织主动承担疫情防控社会责任,开展志愿活动1000余场,先后两次组织动员捐款捐物共计11亿元。省级遴选52家优秀全省性社会组织与全省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结对帮扶集中签约仪式。争取61家全国性和东部省(直辖市)社会组织结对帮扶贵州。今年省内外已有6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帮扶,投入资金4.02亿余元,实施800余个项目,受益215.7万余人。近年来,连续开展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行动,举办各类招聘活动500余场,累计帮助2.5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开展见习。全省2446家行业协会商会深入开展服务高质量发展、“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帮助招商引资落地项目数67个,达成投资意74.5亿元。各级行业协会商会深入实施“我为企业减负担”行动,累计减免会费和降低收费1.8亿余元。全省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数量从2021年的6000余个发展到现在的12.74万个。制定《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的指导意见》,是全国首个省级民政部门针对互联网慈善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贵州省民政厅、贵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同设立“贵州慈善奖”,制定评选表彰办法。组织开展首届“贵州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表彰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慈行善举,85个爱心个人、单位、项目荣获首届“贵州慈善奖”。累计投入省级福彩公益金1000余万元用于孵化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实施公益项目108个,建成慈善超市35个,撬动社会资金3000余万元投入慈善领域,孵化138个社区专项基金,全省慈善组织增长至330家。动员慈善组织线上线下结合,广泛募集款物,2019年以来,累计募集款物超122.8亿元。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互联网渠道筹款金额达到3.32亿元。支持发展慈善信托,全省信托规模达1.6亿元。打造省慈善总会、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14家5A级省级慈善组织。2019年至2024年12月22日,全省福利彩票销售网点增长至4611个,共销售福利彩票174.51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57.01亿元。全省共建成并投入使用救助管理站51个。5年来,共下拨834万元资金补助救助管理站进行提质改造。全省共救助流浪乞讨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7.62万人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随低保提标每年自然调整,目前发放标准为131.8元/月/人,惠及34.1万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从一级50元/月/人、二级40元/月/人提升至:一级110元/月/人、二级重度残疾人90元/月/人,惠及39.5万重度残疾人。五年来,共安排福彩公益金5100万元,对全省10个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提质改造。每年下拨省级福彩公益金600万元,共帮助5000名困难残疾人配备普及型假肢、救助性康复、验配助听器等,有力支持残疾群众融入社会。2023年以来,安排福彩公益金390万元对14395人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精康融合行动”累计覆盖60个县。5年来,加快补齐各地殡仪馆、乡镇集中治丧点和农村公益性公墓等殡葬基础设施项目。发放惠民殡葬补助资金近6亿元,惠及47.97万人。全省共实施节地生态奖补资金累计1013万元,惠及1.1万人。全省公墓共建成160个节地生态安葬墓区。5年来,已生成婚姻登记电子证照318万个,累计完成婚姻登记档案电子化323.7万件。截至目前,全省共有585个婚姻登记处。推进婚姻登记“全省通办”,全省累计办理跨区域婚姻登记6万对。出台《贵州省地名管理办法》《贵州省设立镇标准》《贵州省设立街道标准》。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实施县级行政区划调整2个、县以下行政区划调整149个,率先在全国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设立街道工作,在城镇集中安置人口1万人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置60个街道。规范化处理56个县乡两级人民政府(派出机关)驻地设置。推行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制度。标准化处理“大洋怪重”不规范存量地名6860余条。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累计命名乡村“无名路”1636条,设置乡村地名醒目标志28606块,增补完善乡村地名信息84954条,采集乡村地名上线互联网地图11.7万条,正安县获评为全国24个首批“乡村著名行动”推广典型经验之一。初步建成贵州省地名信息系统,录入发布地名信息52万余条、地名标志以及界线界桩数据2万余条,实现数字地名一张图。完善更新贵州地名数据48.25万条,大幅提高入库数据的现势性和精准度。编纂出版《贵州省红色地名故事》《贵州省志·地名志》《贵州省标准地名图集》《贵州省标准地名录》《贵州省行政区划简册》等地名图书,绘制市(州)城区地名图,县(市、区、特区)地名详图,收录地名词条30余万条。坚持优化和落实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制度,深入推进平安边界建设,5条省界、226条县界保持和谐稳定。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