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官方微信
-
扫码献爱心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17-05-04 21:21
在七星关区双树湾河滨路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的家庭并不富有,他们夫妻俩都近70岁了,居住条件也不是太好,平时生活都是非常简朴。”可他们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四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做慈善;而且他们还将继续把这份爱传承下去。他们就是刘家豆干业主刘子荣和他的老伴徐大仙。
他们用子女孝敬的钱在毕节慈善总会成立了“慈善之家助学金”。两年多来,无论寒风雨雪还是烈日酷暑,他一直坚持每月23号或者24号到毕节市慈善总会去捐款,每月捐赠1200元;一年就是3.6万元,钱虽不多,但作为一个街头摆小烧烤摊家庭的老人,这种大爱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们,他的这种慈心善举,同时也感动了毕节人民,
刘子荣夫妇到毕节市慈善总会捐献爱心善款,是在2011年才正是开始的。老人说:“以前做慈善就像打游击一样,自己知道需要救助的就去捐助,而自己不知道的就无法给需要救助的人捐赠;慈善总会比较了解需要捐助的贫困学生,经过慈善总会我的捐赠就比较对口。 以前自己条件不好的时候,都坚持尽其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现在自己的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就更应该去帮助、去救助需要帮助、需要救助的人。“像人家需要救助,你不去救助,感觉是一种愧疚,心欠欠的,很不舒服”。
刘子荣的家庭并不富裕,一家老小10人都是靠在街头卖烧烤为生。以前,由于家庭条件困难,刘子荣夫妇被双城社区列为低保户,每个月都能得到政府的相应补助。而随着子女摆了烧烤摊,生活有所好转,两老就主动到双城社区把自己的低保金退了。刘子荣老人说,自己的家庭条件逐渐转好,不再需要低保金来维持生活了,而这份低保金应该要用在家庭条件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他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注弱势群体,来捐献自己的爱心。
“做慈善,首先要把我家里面的人带动起来做,把我的亲戚朋友带动来做,才能带动别人做。”老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得。现在,他的四个子女也积极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作为儿媳妇的廖世容也非常支持公公婆婆的慈善义举:“老人家做这个事情,我们都很支持,每个月我们都会拿钱给他们,去资助给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作为他们的子女,我们感觉非常自豪,要把这个爱心传递下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徐大远是徐大仙的弟弟,在姐姐、姐夫的带动下,他也义不容辞地做起了慈善,成为了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一员。“以后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还要继续这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这个爱心进行下去。”
做慈善在于心,有心才能做好慈善。每一次到市慈善总会捐款的票据,刘子荣夫妇都会小心地放存起来。“留票据下来的目的,就是要留给我的子孙,以后我们不在了,他们会像我们一样把慈善事业一直做下去。”
三年多来,刘子荣夫妇到毕节市慈善总会捐献的爱心善款4.8万元;而对于平时零散捐助的,二老都记不清了。他们的慈心善举深深地感动着社会各界,为表彰二老在慈善事业上所做的贡献,2012年毕节市慈善总会授予刘子荣夫妇“慈善之家”的荣誉称号。
2012年在抗击“彝良威宁地震灾害”中荣获毕节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012年毕节市慈善总会授予刘子荣夫妇“慈善之家”的荣誉称号。
2013年毕节市人民政府授予“毕节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