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官方微信
-
扫码献爱心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09-05 15:47
9月4日下午三点,贵阳市云岩区文昌阁知行雅集的青石板路上,初秋的阳光透过飞檐洒下斑驳光影。第十届中华慈善奖、第四届CCTV年度慈善人物获得者余太湖看着手中两块崭新的金属牌匾,上面“蒲公英图书室”几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作为贵州第二届“慈善周”的特邀嘉宾,这位即将年满六十的慈善公益人,正准备在“善行贵州”主题分享会上,讲述他用出租车轮丈量出的十余年公益之路。
“这是第132和133号图书室的牌子,等忙完今天这场活动,这个月就要送下去。”余太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岁月的故事。
谈及为何与公益结缘,余太湖的思绪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贵州山村。1966年出生于金沙县龙坝公社的他,16岁因家贫辍学打工,在修车时因写错配件字母买不到零件,开长途车在两广交界因方言迷路,在厦门外资企业装货因普通话不标准遭遇沟通障碍。
“那时候才真正明白,没知识寸步难行。”余太湖感慨道,“我不想山里的娃娃再走我的老路,他们需要书,需要知识。”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公益的种子。
方向盘上的公益之路由此启程。2012年,余太湖开始了独特的“讨书”之旅。每天跑车时,他总会巧妙地向乘客讲述山区孩子的困境。“最开始有人怀疑我是骗子,甚至给我白眼。”他回忆道,有次一位带孩子的妈妈起初充满警惕,但听完他的故事后眼眶湿润,不仅捐出孩子的课外书,还发动朋友参与。余太湖坚信“一本好书就能改变一个农村娃的人生”,他会仔细筛选每本捐赠图书,确保内容积极向上。
质疑声中,车轮从未停歇。余太湖的亲戚曾劝他:“自家生活都成问题,何必费钱费力?”还有人质疑他“想炒作出名”。最困难时,他向一百个人宣传,可能只有一两个人愿意帮忙。但一次特殊经历让他坚定了信念:有位乘客得知他要去取捐赠书籍,主动放弃行程免费陪同。“那位乘客说‘你做的是好事,我陪你’。”余太湖至今难忘,“那一刻就觉得,再难也要坚持。”正是这份坚持,让他的爱心故事逐渐引起媒体关注,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加入。
爱心终如星火燎原。2012年,“贵阳爱心公益团队”成立,从最初几名出租车司机发展到遍布全球的上千名志愿者。十余年间,“我为山区孩子送本书”活动募集图书50多万册,建立131个乡村图书室;“手牵手・爱心100”活动帮助1100多名学生,其中150多人已大学毕业。